
抗日战争结束后,太岳军区的主力力量重新编组为第四纵队,指挥官由陈赓担任股票配资代码,第四纵队下辖10旅、11旅和13旅。原本计划将第四纵队调往东北参加战斗,因此军区决定再组建第八纵队,统一指挥22旅、23旅和24旅。然而,最终第四纵队并未前往东北,而是留在太岳继续进行军事行动。
1947年7月,上级发出了新的命令,要求将第四纵队与第八纵队合并成一个新的第四纵队,24旅被划入其中,并重新编成了12旅。新的第四纵队由10旅、11旅、12旅和13旅组成,成为了刘邓领导下唯一一个由四个旅组成的主力纵队,其兵力也比其他纵队更加雄厚。 尽管12旅成为第四纵队的一部分,但由于执行作战任务时多为独立作战,因此被称为“主力中的偏师”。在陈赓司令员的指挥下,第四纵队越过黄河,积极进军豫西,开展了多次战斗。 在豫西与敌军激烈作战期间,12旅在旅长刘金轩的指挥下,参与了多个重要战斗。接到上级命令后,第四纵队要协同西北野战军打击胡宗南的部队,而12旅的任务是保护西北野战军的右翼安全。 经过灵陕战役的激烈战斗后,为了支援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作战,上级决定将陈谢兵团调至伏牛山南麓,留下第四纵队的12旅与西北民主联军的38军17师一起,向陕南进军,建立新的根据地。12旅率先到达陕南,成功牵制了分散的敌军兵力,并联合陕北和豫西战场的力量展开作战。不久后,陈先瑞副军长带领17师也进入陕南,与12旅会合。两支部队的任务是向洛南、商县和商南地区挺进,建立新的根据地。 陈先瑞副军长对陕南的地形和民情十分了解,他曾多次在该地区工作,包括红军时期的入陕和中原突围后的再次访问。这是他第三次踏上这片土地。经过两支部队的持续作战,他们在陕南成功站稳了脚跟。根据上级指示,成立了以这两支部队为基础的陕南军区,刘金轩被任命为司令员,陈先瑞虽然原本被指定为政委,但因对军事工作更感兴趣,最后调任为副司令员。 因此,12旅脱离了主力建制,成为一支地方武装。尽管如此,这支地方武装并不简单股票配资代码,在随后的襄樊战役和淮海战役中,12旅仍被调回战场参加大规模战斗。在这些攻防战中,12旅表现出色,圆满完成了任务,因此被誉为“偏师中的主力”。 淮海战役结束后,陈赓司令员希望12旅能继续驻留,因为他们的作战能力非常突出。但考虑到陕南军区兵力较为薄弱,12旅最终被要求归建。到了1949年,陕南的主力部队改编为19军,刘金轩担任军长,带领部队向西挺进,参与了解放西南的战役。最终,成功歼灭了国民党新编的4、5、8和127军的残余部队,歼敌近两万人,圆满完成了刘邓首长交给的任务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汉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